首页 > 最新动态 > 中国在国际海事组织中的影响力正不断上升
最新动态
中国在国际海事组织中的影响力正不断上升
2025-08-141

文章摘要

Lloyd's List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中国已通过设立“常驻代表处”低调提升其在国际海事组织(IMO)中的地位——这是对北京在海事主导权上所投入政治资本的一种象征性正式化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中国凭借战略性打造的政治与技术兼备的代表团队,已成为IMO内的默认“关键撮合者”,其能力足以超越联合国体系内所有其他海事国家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Chinese delegation at the International Maritime Organization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上月末,中国驻英国大使郑泽光访问了位于伦敦的国际海事组织(IMO)总部,带来了一份简短却重要的官方文件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郑向IMO递交了中国政府关于设立“中华人民共和国常驻国际海事组织代表处”的决定,并宣布由他本人担任中国常驻联合国海事机构代表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实际运作层面,这一地位的提升意义有限。自1989年以来,中国一直是IMO最高决策机构理事会A类成员,而郑的任命只是与其他国家在文件层面展现外交影响力的惯例一致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郑本人未来很少会频繁走进IMO位于阿尔伯特河堤4号的办公大楼,除非是偶尔出席一些大使级的礼节性活动。IMO国际海事法规的日常事务仍由一支经验丰富、且可谓已是IMO内部最具影响力的代表团队负责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然而,中国在IMO的新官方身份具有象征意义,恰逢北京正努力扩大其在联合国体系关键节点的影响力,而美国则在多边主义上呈退却之势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海事领域的战略重要性,北京在IMO投入了充足的政治与技术资源,使其成为该体系内最具实力的国家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国是制定航运未来碳定价规则的默认“关键撮合者”,IMO秘书处正高度依赖中国,以确保在今年10月召开的海洋环境保护委员会关键会议上达成协议。其他大多数国家在寻求共识时也以中国为重要参考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尽管欧盟27个成员国集体投票在票数上更具优势,但近年来欧盟谈判代表多次赴北京,试图在谈判上与中国保持一致。这是因为IMO的共识决策模式要求至少获得金砖国家部分支持才有机会通过,而在海事事务上,中国是该集团内影响力最强的国家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意味着中国实际上设定了政治上可行的底线——能够获得批准的方案必须是中国能够接受的方案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国在IMO的影响力并非近期才有,也不仅限于IMO。过去十年,北京持续加强在与发展、技术及技术标准相关的联合国机构中的地位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种主导地位的上升早于美国现任政府的“美国优先”外交政策,而后者的退出国际组织与倡议的做法,反而进一步巩固了中国作为IMO“基石投票国”的位置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与联合国体系的其他领域不同,美国因本国海运业规模有限,在IMO中一直扮演较小角色。其在零碳框架辩论中的缺席,对推动其反对立场的影响有限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今年4月,美国试图在IMO外部阻止一项到2050年实现航运业脱碳的重要协议,甚至威胁对支持温室气体减排措施的国家采取未明示的“对等措施”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美国国务院向IMO成员国驻伦敦使馆发信,称该协议将对航运业造成巨大经济负担并推高全球通胀,呼吁各国“停止一切推动这一极不公平议程的努力”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一尝试失败后,美国转而在IMO外部对各国施加外交压力,试图在10月会议前影响其立场。但要产生实质影响,美国至少需要促使16个以上成员国逆转立场,这几乎不可能。美国绕过IMO程序的做法,反而进一步增强了中国在IMO内部的影响力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国长期致力于在其关注的联合国机构中扩大影响,推动本国国际倡议,并设定与中国及其供应链相关的新兴技术管理的规则和条件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一长期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培养在这些机构内代表中国的外交人才。无论是高度政治化的碳定价辩论,还是更常规的技术性分委会讨论,中国的存在感都十分强烈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IMO的所有委员会和分委员会中,中国都是政策文件提交最频繁、影响力最大的成员国之一。从高调的政治议题到鲜为外界关注的技术法规制定,中国代表团都能游刃有余地将技术实质与政治灵活性结合起来。即便郑泽光本人从不踏进IMO,中国的外交能力依然会超越其他任何成员国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一“谈判王牌团队”的培养并非偶然。随着IMO从一个低调的技术机构演变为具有政治分量的舞台,中国不断加强其存在。设立“常驻代表处”只是长期发展计划的正式化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国在海事领域的影响力扩张与其在全球航运、贸易乃至海军力量上的快速发展相辅相成。其在IMO的投资可被视为国家层面长期战略愿景的延伸,旨在保障经济利益、优化全球贸易航线并在国际上展现实力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凭借长期政策与补贴支持,中国造船业已连续数年领先于韩国等主要竞争对手,仅去年,中国船厂的全球订单份额就扩大了近10%。中国也被认为在绿色燃料生产方面最具潜力和竞争力,依托其庞大的可再生能源市场和相关技术优势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联合国体系中影响力的提升与这一发展趋势并行不悖。最终,中国最强的影响力仍将来自贸易和技术,尤其是在其已确立领先地位的领域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正式向IMO秘书长阿尔塞尼奥·多明格斯递交设立常驻代表处的文件时,郑泽光强调,“中国政府高度重视IMO的作用”。他说:“中国常驻代表处的设立将有助于进一步深化中国与IMO秘书处及成员国的交流与合作,为推动国际海事合作、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贡献。”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